Skip to Content

2011世界衛生日「全球抗菌 台灣行動」 理論與實務的共識對談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指出,由於人口老化,慢性病病人逐年增加,侵入性醫療行為及抗生素使用普遍化,加以國際交通便捷、旅遊醫療發展等因素,抗藥性菌株有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散播到許多國家,抗藥性問題已不再是各國自掃門前雪就可以解決,而是全球必須共同正視並處理的問題。
  為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世界衛生日主題「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及其全球傳播」,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醫院感染管制學會、財團法人馬偕醫院舉辦「多重抗藥性細菌之策略與作為」公共衛生論壇。衛生署邱文達署長在致詞時特別指出,「手部衛生」就如同騎機車戴安全帽一般,是具有實證資料支持、經濟有效且適用所有對象的重要防護策略;過去因為大家的努力,國內在多重抗藥性細菌的控制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建立了一些成果,未來唯有繼續結合政府、醫界、學界、民間等各界之力量,共同面對問題,一起努力,才有機會降低抗藥性對我們的威脅。而WHO於本(4/7)日發布的聲明稿也指出,抗藥性問題造成全球嚴重的經濟損失,今天不採取  行動,明天將喪失治療策略。
  依據醫院抗藥性監測資料顯示,國內重要的多重抗藥性細菌近年在分離菌株中所佔的比例,除了抗甲氧苯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是呈現下降趨勢之外,其他如對萬古黴素(vancomycin)具抗藥性的腸球菌(enterococci),對carbapenem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或是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包括克雷白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等,比率都有逐年升高的趨勢。
  我國重要的多重抗藥性細菌如MRSA和對carbapenem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鮑氏不動桿菌(CRAB) ,其抗藥性比例明顯高於美國與歐洲的監測資料;衛生署包括醫事處、中央健康保險局、食品藥物管理局和疾病管制局等各單位,依據WHO所提出的策略,就建立抗藥性通報機制、進行抗生素有關教育、落實抗生素管理、加強醫療機構感染控制能力等,持續採取具體行動,在這場全球合作對抗醫療照護相關感染與多重抗藥性細菌的行動中,與世界各國一起努力。


 


2011世界衛生日「全球抗菌 台灣行動」 .jpg

更新日期: 
Thu, 201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