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3、經絡命名的原由

經絡的命名,主要是根據陰陽學說而來。古人從日常生活當中,經過長期的體會,觀察到事物的變化,都有不同的階段。於是,古人便以『陰陽的盛衰』和『消長的情形』來區別這些不同階段的事物變化。

 

因此,由一陰一陽,衍化三陰三陽。相關名詞進一步解釋如下:

『陰』的方面,分為太陰、少陰、厥陰。

『陽』的方面,分為太陽、少陽、陽明。

『太陽』,是陽氣很盛的意思。

『太陰』,是陰氣極重的意思。

『少陽』,是陽氣初生的意思。

『少陰』,是陰氣微盛的意思。

『陽明』,是二陽相合其火通明之義。

『厥陰』,是二陰相交而陰氣消盡之意。

 

將三陰三陽再配合手、足,即稱為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因此,合稱十二經;又以經脈所在的部位,結合『內(臟)為陰、外(腑)為陽』的陰陽概念,而決定了十二經的名稱。

 

《難經》十八難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官,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這段話不但說明了經脈所居位置的原因,也明白指出經脈擁有相生養的特性。

 

現在讓我來瞭解經脈循行於人體分佈的位置,以人體正常站立,兩手自然下垂之姿勢為例,位於橈側(大姆指側)內(手掌側)外(手背側)稱之為太陰、陽明,位於中間內外稱之為厥陰、少陽,而位於尺側(小姆指側)內外稱之為少陰、太陽。

 

《難經》二十三難曰:「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清楚的將經脈循行的始末、順序,更明顯地表達出人體氣血流注週而復始、循環無端的特點。

 

此外,奇經的命名,則是根據其作用和分布的位置而定的。簡單說明如下:

『任』,有妊娠、擔任的意義,因這條經脈有總匯全身陰經的作用。

『督』,有督率的意思,因這條經脈循環背部,督率諸陽,所以叫督脈。

『沖』,可作「通」字解,由於此經脈通行十二經之氣血,故以為名。

任督二脈行於軀體正中,總司一身之陰陽,沖脈與任、督同出異名,一源三歧,為十二經脈之海。

『帶』,具溝通、約束諸經之作用,因其位於腰部,環繞腹部一圈如帶,因象徵而得名,統屬縱行諸經。

『蹻』,是足跟的意思,起於足外踝下的叫做「陽蹻」,起於足內踝下的叫「陰蹻」。陽蹻與陰蹻二脈是主宰全身左右之陰陽。

『維』字可作為綱維解釋,是維繫的意思。「陽維」是維繫聯絡一身在表之陽,「陰維」是維繫聯絡一身在裡之陰。陽維與陰維二脈是維繫聯絡全身表裡之陰陽。

 

《難經》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逆氣而裡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上面這一段話雖簡短,但也清楚的點出,當奇經八脈出狀況時的人體反應。

我們現就將上述所講的再敘述一次;

當陽維與陰維兩脈不能相互協調時,人的精神思慮就會恍惚、善忘,身體就會產生無法克制的倦怠乏力現象;

當陰蹻脈出狀況時,人的肢體外側的肌肉遲緩,而肢體內側的肌肉拘急;

當陽蹻脈出狀況時,肢體內側的肌肉遲緩,而肢體外側的肌肉拘急;

當沖脈出狀況時,胸滿氣逆,腹部脹極而痛;

當督脈出狀況時,腰脊僵而痛或僵直不得彎,甚至脊骨的肌肉痙攣,讓身體不由自主地向後彎曲;

當任脈出狀況時,小腹就像有顆球腫脹在那讓人不舒服,如為男性時會有疝氣或發於陰部、生殖器的疾病,如為女性則腹部有腫瘤;

當帶脈出狀況時,腰部像有一個水袋一樣寬緩不收,同時也會畏寒,如為女性時則會有婦女病;

當陽維脈出狀況時,人就會苦於發冷、發熱的疾病;

當陰維脈出狀況時,人就會產生心痛、憂鬱或胃痛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