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單元二 十二經脈及常見疾病

1、認識胃經 

足陽明胃經有45(左右共90),其中15穴配列在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側腹、胸部、頭部。

 

胃經穴道是由迎香開始,往上通過鼻翼兩側,於左右眼尾交叉,再由內眼尾往下至上牙齦,在下唇中間再度交叉。

 

另在下巴處分出兩條支脈,一條通達額頭,另一條至鎖骨,並由鎖骨處再分出兩條支脈,各通向腹部的胃、脾(包括現代西醫所謂的胰臟)。接著再行至大腿溝、腹骨溝,由大腿前側往下分出支脈,到腳趾第二趾尖。

 

一般而言,胃經起點在臉部的承泣穴,終點在第二腳趾的厲兌穴。

 

足陽明胃經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此外,還包括神經或精神方面病症、呼吸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症,再者,臉、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亦在其中,以及胸部及膝蓋等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2、病徵覺查 

胃是人體中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事實上,胃不好,除很容易導致消化系統方面的病症,還會引發其他身體的不適,大家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啊!我就有過慘痛的教訓。請參閱個人另一本著作,在此不多贅言。

如果胃機能異常,會呈現下列症狀:

 

夏季時節特別容易疲倦,以及消瘦、容易生病、常感覺身體不舒服等現象。

 

此時,患者的臉部、身體皮膚會慢慢轉黑、變黃,嘴唇容易乾燥及產生縱紋,而且整個人逐漸消瘦。

 

再者,雖然串者的聲音還是很宏亮,但一、ㄨ、ㄩ、ㄛ等音會出現發音不清楚的狀況,同時,意志力變得薄弱,常會杞人憂天。

 

即使日常飲食習慣也會出現變異,例如口味變得較清淡、不喜油膩的食物、但愛吃甜食。

如果患者是屬於需要長時間在辦公桌室久坐的人,因胃的機能不佳,還會導致腳部肌肉容易緊縮、麻痺以及無力等毛病。

 

除前述狀況之外,其他的現象還包括:

經常頭痛,尤其是後腦部疼痛

眼睛痠痛

容易口渴

頻頻打哈欠

鼻塞、鼻竇炎

容易流鼻血

嘴角潰爛

易結疤

喉嚨、頸部腫脹

腹部脹痛

大腿至膝蓋、小腿至腳背第三根腳趾常感到疼痛、麻痺、痠軟無力。

 

凡出現上述諸多病症,幾乎可斷言,均因患者的胃經發生流通停滯或不順暢所導致。

 

3、足陽明胃經穴位名稱 

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鷹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谿、沖陽、陷谷、內庭、厲兌。

 

4、足陽明胃經穴位圖示 

 

 

   

5、足陽明胃經常用穴位

 

 

穴位

取穴

主治

 

從神庭穴旁開4.5寸處取之,或鬢髮前緣直上額之髮際角上0.5寸處取之。

頭痛,偏頭痛,精神分裂症,顏面神經麻痺,眼痛。

 

關元穴(臍下3寸)旁二寸處取之。

小腹脹滿,腎炎,膀胱炎,解尿解不乾淨,腹水,睪丸炎,疝氣,痛經,不孕。

 

從膝蓋骨上量2寸,再往外開一寸。

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胃炎,胃痛,腹瀉,乳腺炎。

足三里

從犢鼻穴下量3寸,距脛骨前緣約5公分,當筋骨(脛骨前肌與脛骨前緣)之間取之。

急慢性胃炎、腸炎、胰腺炎,胃潰瘍,消化不良,虛弱,貧血,心悸,高血壓,過敏性疾病,便秘,黃疸,癲癇,神經衰弱,下肢無力,為強身保健要穴。

上巨虛

在足三里穴下3寸,當足三里穴與下巨虛穴的連線中點取之。

腹痛脹,腹瀉,闌尾炎,腸鳴,腸炎,胃炎,便秘,偏癱、腳氣,下肢無力。

 

在足三里穴下5寸,當犢鼻穴與解溪穴連線中點取之;或上巨虛穴下2寸。

膝蓋關節炎,下肢癱瘓,胃痛,腸炎,肩臂痛。

下巨虛

在足三里與解溪穴連線,條口穴下1寸處取之;或上巨虛穴下3寸。

急慢性胃炎,痢疾,小腹痛,肝炎,下肢癱瘓。

 

在小腿外側,條口穴外方1寸處取之。

咳嗽,痰多,頭痛,眩暈,腳氣,下肢腫,經閉,血崩,下肢癱瘓。

  谿

足背,腳踝關節前面的橫紋正中,在二筋之間的凹陷處。

頭痛,腎炎,腸炎,癲癇,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腹脹,便秘,下肢癱瘓。

 

足背最高處解溪穴下1.5寸,有動脈跳動處的陷中取之。

頭痛,口歪眼斜,牙痛,足背痛,精神病,熱病,下肢無力。

 

足背,,在第二、三腳趾骨交會處的後方5分處取之。

面浮腫,結膜炎,水腫,足背腫痛,精神官能症。

 

足背,,當第二、三腳趾會處取之。

咽喉腫痛,牙痛,鼻竇炎,三叉神經痛,扁桃腺炎,胃痛,急、慢性腸炎,腸疝,痛腳氣。

 

足背,在第二腳趾外側,指甲角邊後方1分許處取之。

腦部缺氧,神經衰弱、多夢,扁桃腺炎,精神官能症,肝炎,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