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四、足太陰脾經

 1、認識脾經 

足太陰脾經有21(左右共42),其中11穴配列在下肢內側面的前部,10穴在側胸腹腹。

 

脾經經脈由腳部大拇趾甲內側(隱白穴)開始,經由踝內側,沿脛骨內側往上延伸,接著經膝蓋內側,至大腿稍靠內側後大腿根部進入腹部,經下腹部中間往上延伸,經肚臍兩側至腹部內中央後,繼續經脾到胃,並再往上至胸部,最後止於乳部外側腋下(大包穴)。

 

足太陰脾經也有分出之支經,經過胃至胸部心臟為止。

 

足太陰脾經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統病症,此外,還包括泌尿生殖系統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2、病徵覺查 

中醫廣義的脾,包括了現代西醫所謂的胰臟。這點請大家要先瞭解。

 

脾在人體臟腑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功能猶如五臟的熱能供應站。

 

脾,覆蓋於胃的後方,若其機能正常,可幫助胃部進行消化作用。簡言之,脾臟的分泌素,具有幫助胃中食物再消化的功能。

 

胰臟所製造的一種稱為胰島素的荷爾蒙,可將體內的醣分消化,再供給全身,提供人體各器官及肌肉運作所需之熱能。

 

脾經與人體脾臟具有密切的關係,一旦脾經出現異常狀況,將會出現以下症狀:

 

舌頭僵硬

胃部(上腹部)沈悶

飯後常噁心想吐

常打嗝

食物難以下嚥

黃疸

  下痢

便秘

有時排出水樣便

有時則排出完全未消化的食物

尿量很少(偶而完全沒有)

腳部冷虛

久站後膝蓋、大腿兩側會浮腫

身體痠軟無力

失眠

嚴重時會併發黃疸症、皮膚變黃

 

3、足太陰脾經穴位名稱 

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谿、胸鄉、周榮、大包。

 

4、足太陰脾經穴位圖示 

 

 

 



 

 

 

 

 

 

 

 

 

 

 

 

 

 

 

 

 

 

 

 

 

 

 

 

 

 

 

 

 

 

 

 

5、足太陰脾經常用穴位 

  

穴位

取穴

主治

 

足背,足大拇指後下方赤白肉交會處取之。

頭痛,胃痛,腹脹,水腫,痢疾,急性胃腸炎,便秘,厭食,胸脅脹痛,四肢無力。

 

足背最高點,內側下,骨邊凹陷處取之。或是正坐將兩腳掌併攏,在兩足底相距最遠處取之。

胃痛,急性胃腸炎,嘔吐,食無節制,子宮內膜炎,失眠,月經不調,足踝痛,糊言亂語。

三陰交

內側腳踝往上3寸取之。

高血壓,心悸,神經衰弱,腹痛,腹脹,腹瀉,偏癱,消化不良,濕疹,蕁麻疹,婦女經病、婦女病,失眠,下肢癱瘓,生殖、泌尿系統疾患,聲音沙啞,增補元氣。

 

從膝蓋骨內側下緣,往下5寸,當脛骨後緣處取之。

月經不調,子宮出血,痛經,遺精,腹脹,食慾不振。

陰陵泉

在小腿內側上部,脛骨內側,往後下緣之凹陷處取之。

腹脹,月經不調,遺精,痢疾,腸炎,膝痛,腳氣,腎炎,陽萎,腹水,尿失禁,尿路感染,解尿解不乾淨,陰部痛。

 

正坐垂足,以拇指按壓膝蓋眼,環掌壓膝蓋骨,食指按壓處取之。

月經不調,痛經,子宮出血,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症,貧血。

 

肚臍兩側3.5寸取之。

腹脹,腹瀉,腸蠕動緩慢,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