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十二、足厥陰肝經

1、認識肝經 

足厥陰肝經有14(左右共28),其中12穴配列於下肢內側面,其餘2穴在胸部及腹部。

 

經脈起點在腳大拇指尖端的大敦穴,經腳踝內側和腎經、脾經交會,往上延伸通過膝蓋內側,到大腿內側進入大腿根部,然後到達下腹部,繞過性器,至肚臍下側三寸處分支為左右,其中一路由第十一肋經第九肋骨,夾著胃繞過肝臟到達膽,終點在乳下第二根肋骨的期門穴。

另外,本經在第九肋骨的期門穴,額外再分支一條較深沉的支脈,連結十二經脈起點的肺經。至此,十二經脈均聯繫於人體之中,循環不息地流通著。

 

足厥陰肝經主治泌尿、生殖系統、婦科病、神經系統病症、肝膽病症、眼疾,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2、病徵覺查 

肝、腎並列,肝負責造血及排毒等功能;腎則有過濾及排除體外之機能,兩者均屬維持人體生命機能正常的重要功用,因此,肝經坐鎮在十二經脈的終站。

所以,人體的臟腑安排,是非常神奇與奥妙的,不僅各個功能互異,更重要的是還相輔相成。

 

肝經圍繞著肝,故呈現出的症狀,亦屬肉體與精神兩方面均有之,尤其肝經有經過男女性器,故有可治療此方面疾病的穴道。

 

如果肝臟或肝經產生異常,患者將會產生如下症狀:

在生理方面: 

臉色失去光澤

喉嚨乾澀

胸口鬱悶

噁心、下痢

頭頂痛

腳趾第三趾疼痛

惡寒、發燒

  遺尿、閉尿、小便無力

男性 - 鼠蹊部至陰部疼痛、陰囊浮腫

女性 - 腰痛、下腹部緊張、月經不調

 

在精神方面: 

焦躁不安、無法鎮定

缺乏決斷力

 

3足厥陰肝經穴位名稱

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4足厥陰肝經穴位圖示 

 

  

5足厥陰肝經常用穴位 

 

 

取穴

主治

 

足背,第一、二趾趾縫後約0.5寸處取之。

頭痛,目眩痛,青光眼,手肘神經痛,睪丸炎,下陰部疼痛,月經不調,月經過多,痛經,閉經,白帶多,小兒驚風,盜汗,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足背,第一、二蹠骨交會處之前凹陷中取穴。即大趾與次趾間,循趾縫往上到盡處是穴。

頭痛,眩暈,高血壓,失眠,肝炎,乳腺炎,月經不調,月經過多,痛經,閉經,白帶多,四肢關節酸痛,疝氣,遺尿,下肢無力,足跗腫痛。

 

正坐垂足,內踝高點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處取之。

月經不順,子宮內膜炎,赤白帶多,陰部騷癢,尿閉,小便無力,疝氣,睪丸炎,性機能亢進。

 

屈膝,當膝關節下方,脛骨內側後緣處取之;陰陵泉穴後約1寸處取之。

痛風,膝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下肢無力。

 

側臥,當第十一肋骨尖端取之。

腹痛,腹脹,肝脾腫大,肝炎,腸炎,腸鳴,嘔吐,腹脹,胸腔及脅下痛,腰脊冷痛,尿多、白濁。

 

乳頭下數二肋(第六肋)間隙,中線旁開4寸處取之。

手肘神經痛,肝炎,肝腫大,膽囊炎,胸膜炎,胃脹氣,腹脹,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