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正視 早發性白內障趨勢

文章出處:常春月刊 338期

白內障與老化有關,然而,臨床經驗顯示,50歲以下,甚至340歲的早發性白內障愈來愈常見,對這群正值中壯年的患者來說,基於工作及生活中用眼需求的考量,如何維持更好的視力品質,必須於手術前做充分的評估。  


勝哥的視力,在這20年間逐漸惡化,回頭想想,當年開計程車時因為沒看見側方來車差點出車禍,其實已是視力惡化的徵兆,只是自以為是一時閃神,沒放在心上;直到後來連東西掉在腳邊卻看不見,他才到醫院檢查,醫師診斷為早發性白內障合併視網膜黃斑部及色素病變,當時勝哥才40幾歲。 


白內障通常被認為是老化疾病,隨著年齡增長,可以說人人都逃不過白內障的宿命。愛盲基金會低視能中心註冊的個案中,有許多都合併有白內障問題,評估師林紫婷表示,如果覺得看東西像是眼前蒙著一片毛玻璃、顏色變淡或不清楚、怕光、複視等現象,可能有白內障,要盡早請醫師診斷。林紫婷表示,現代白內障手術已有長足進步,但在低視能中心,有些個案因為合併其他視網膜病變,動過白內障手術後還是看不清楚,「就像有位退休老師,直到我們協助他找到適用的放大鏡後,才終於重拾閱讀樂趣。」 


勝哥的情況也一樣,在診斷的隔年 (民國93)先動了左眼的白內障手術後,他興奮的發現:「路邊的招牌顏色變得好清楚!」但好景不常,因為視網膜病變,勝哥的視力逐漸退化,但他積極面對問題,主動尋求愛盲基金會協助,學習使用白手杖,保持行走時的安全;而已考上公職的勝哥,也學習利用擴視機及手寫輸入盤克服工作上的困難。 


對於像勝哥一樣,同時合併其他視力問題的白內障患者,大安雙眼明診所院長王孟祺醫師強調,雖然手術後無法回復正常視力,但也不能放任白內障惡化,他表示,「至少視覺功能會再進步一些,例如黃斑部病變,白內障手術後也許中心視力不好,但旁邊視野會變亮,還有餘光 (週邊視力) 可以運用。」 


白內障術後再造年輕視力 


而在臨床上,和勝哥一樣,不到50歲就出現白內障的早發性白內障個案愈來愈多。王孟祺院長表示,高度近視 (超過600度以上) 是導致白內障提早發生的主要原因。資料顯示,台灣早發性白內障患者中,一半以上是高度近視者,由於台灣近視人口比例極高,可能引發的視力退化及病變值得重視。其他導致早發性白內障的因素,例如外傷、藥物濫用 (如含類固醇的眼藥水)、虹彩炎、青光眼、糖尿病……等;此外,光線傷害也值得注意,王孟祺院長表示,在電視台附近的雙眼明診所就有不少攝影師來求診,可能與長期接受攝影棚內強烈燈光的刺激有關。 


對於4050歲的中壯年早發性白內障患者來說,若使用一般的人工水晶體,術後看遠清楚,但近距離視力卻會變成相當於60歲的老花眼,得提早戴上老花眼鏡,對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我們對近距離視力的依賴愈來愈高,就算不看書報、不用電腦,也需要剪指甲、看手機、手錶甚至股票指數,所以即使是6070歲的白內障患者,也希望能同時滿足看遠看近的需求。 


隨著光學設計的突破,目前已有兼顧遠距視力需求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可供選擇,但王孟祺院長強調,要充分發揮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的功能,術前必須經過精密的檢查,確定眼睛的條件是否適合,「有些過去動過白內障手術的患者會覺得奇怪,疑惑為什麼要做這麼多檢查?而以前動手術時不用?」王孟祺院長表示,這就是為了確保術後效果。以勝哥為例,因為合併有視網膜病變問題,即使選用設計精良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也無法發揮應有的光學效果,就不適合使用。此外,角膜曾受傷有嚴重疤痕、散光太深……等情況,也不適合使用,不過王孟祺院長也曾遇過堅持要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的散光患者,他表示,這時可考慮合併散光調整手術,滿足患者的需求。 


兼顧遠近視力需求有多重要? 


臨床上有許多患者迫切需要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的故事讓王孟祺院長印象深刻,例如有位高達900度遠視的患者,雖然幸運的沒有弱視 (高度遠視容易併發弱視) ,但備受老花所苦,因為度數太深,要戴又厚又重的超級鏡片,看東西時邊緣還會變形,換戴隱形眼鏡又發生角膜缺氧,因此患者毅然決定提早置換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能擺脫老花困擾,患者覺得很值得。」 


王孟祺院長表示,由於醫學科技進步,以及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愈來愈多人有其他視力需求而選擇提早手術,國外甚至不乏在尚未有白內障前置換人工水晶體 (稱為天然水晶體置換術) 的例子。 


「在門診中,也常有6070歲的老人家動過白內障手術後,居然連老花眼鏡都不必戴,視力比4050歲的中年兒女更好,結果回診時連兒女都來問能不能早點換副遠近視力都清楚的水晶體。」當然,王孟祺院長強調,如果不是度數非常極端的個案,沒有提早動白內障手術的必要。 


精準評估量身定做手術計畫 


除了術前詳細檢查及評估,為了展現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優異的光學效果,在手術上的要求也比較高。王孟祺院長表示,在他剛學白內障手術時,當時的手術傷口很大還有縫線,對角膜的影響很大,術後還可能殘留散光、近視度數;現在的白內障手術切口小,降低對角膜的影響,術後結果的預測也就愈準確。目前手術傷口最小可到1.8mm,但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最小需要0.2mm的切口才能置入,而依臨床經驗,2.2mm的微小切口對角膜的影響已經很小,也優於一般白內障手術平均2.75~3mm的切口大小。 


除了縮小傷口,有經驗的醫師會事先了解患者角膜形狀,規畫最適合的切口位置,可以讓角膜的光學條件變得更好,例如同時達到調整散光的目的,創造更好的手術結果。 


對身為肩負患者手術成敗重任的醫師來說,王孟祺院長對新式一片式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的臨床使用經驗感到滿意,「患者不但可以看到很小的字,而且術後第2天閱讀速度就很快,有時雖然視力表測量結果都是1.0,但有人可能要看很久,有人一眼就能辨別,這就是閱讀速度的差異。」王孟祺院長認為,患者術後第2天的近距離視力比原本想像中更好,對醫師來說是很放心的選擇。 


另一個優點是,新式一片式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不易造成後發性白內障。「白內障手術後,殘留的皮質和脫落在水晶體後囊的上皮細胞增生,形成半透明的膜,稱為後發性白內障,尤其愈年輕的人細胞愈活躍,愈容易增生。」王孟祺院長表示,一般後發性白內障發生機率低於5%,除了注意手術過程,一片式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獨特的邊緣及支撐設計也比較不容易發生 (發生機率低於1~2%) 


期待科技創造光明未來 


白內障手術及光學設計更先進的功能性人工水晶體,在近10年來可說是呈跳躍式進步。然而在追求更年輕、更優異的視力品質的過程中,還是有許多視力問題有待突破,特別是和勝哥一樣的視網膜病變患者,目前仍無法有效治療。但在採訪過程中,我們看到勝哥20年來積極面對視力退化問題,雖然對於職場上能發揮的機會有限而感到挫折,但仍主動尋求愛盲基金會的協助,申請語音軟體學習課程,努力突破視力限制。 


期待在未來,有更多的視力問題可以如人工水晶體,有更飛躍性的進步。在科技進步之前,病人也能透過像愛盲基金會這樣的非營利組織積極地學習克服生活困難的方式,提升生活品質,讓自己有更好的人生。